薪傳禮俗
 
壹、禮之義篇        摘錄禮記    周何 著
前言:禮
  人類聚居,組織家庭,形成部落社會以後,由於感情和理性的作用,在人際關係中,自然產生了
些維繫彼此共同生活實際需要的原則,這些原則最初也許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,經過我國古代聰明睿智
的領導者先後著意地強調,使之具體化,更予以普遍推廣實行之後,在社會人群中也確實發生了維持秩
序的效果。於是逐漸發展而形成中國固有傳統文化中,色彩最濃厚,影響最深遠的重要單元,那就是「
禮」。
  人與人因共同相處,自然會產生情惑,但相處時間有久有暫,情感的表現當然就有深淺厚薄的不同
,相對地人際關係也就有了親疏遠近的差異;如果再加上濃淡深淺不同的血緣關係,這種差異性就顯得
錯綜而複雜,絕非簡單的條理所能說得清楚。古代聖哲注意到這種差異性的存在,而且也發現這種差異
性可能在人群生活中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,於是就因勢利導,依梂現有的家族狀況,製訂了宗法和喪祭
的制度。一方面憑籍著親疏遠近差異性的強調,來倡導人們對祖先應有的尊敬崇拜,以及對子孫晚輩應
有的慈愛撫育,同時也激勵自身對於承先啟後、歷史責任的體認,進而促使每一個人對整個家族產生強
烈的向心力,由此建立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倫理思想。另一方面由於對差異性的強調,首先必須細察
區分這些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,以及彼此相互對待程度上的差異,於是「禮」的內涵又兼有名分和秩序
的觀念。名分和秩序觀念的建立,實際上就是國家組織、社會制度的張本,因此凡是尊卑等級、設官分
職、觀象授時、體國經野等事項,都歸屬於禮的範疇。
  還有,人與人接觸以後,必然會有許多事情發生,事有真偽曲直,也有多寡得失,其間自然免不了
有不少的爭執紛擾,但因經由理性的發揮,再加上開闊的環境、溫和的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,逐漸確
定了共同認定的是非觀念和評判基準,然後才足以使這些事情都能得到合理的解決,也才足以使社會人
群的生活都能獲得持續性的平和與寧靜,這種共認的是非觀念和評判基準的形成,原本是任何民族在發
展的過程中所必然具備的,但是我國古代的聖哲,卻曾特意地把這些觀念予以提煉凝聚,形成了傳統的
道德觀念和中庸思想。再經過若干人的發揮宣揚,終於成為個人生活行為規範、群眾社會秩序,也就是
所謂修己治人的基本原則,這些代表純粹中國文化的重點,也都歸屬於禮的範疇。所以孔子說:﹁不學
禮,無以立。﹂意思是說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,甚至可以說不足以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。清代曾
國藩也曾說過:﹁先王之道,所謂修己治人,經緯萬彙者何歸乎?亦曰禮而已矣。﹂所謂修己治人,經
緯萬彙,那就是說小自個人修身,大至治國平天下,都應該包含在禮中,由此可見禮的內涵和外用,範
圍具是廣泛而浩大。
一、婚禮的意義
   昏義
  昏禮者,將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廟,而下以繼後世也;故君子重之。是以昏禮納采、問名、納吉
、納徵、請期,皆主人筵几於廟,而拜迎於門外。入、揖讓而升,聽命於廟,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。父
親醮子,而命之迎,男先於女也。子承命以迎。主人筵几於廟,而拜迎於門外。婿執雁入,揖讓升堂,
再拜,奠雁,蓋親受之於父母也。降,出,御婦車,而婿授綏,御輪三周。先俟於門外,婦至,婿揖婦4
以入。共牢而食,合 而?,所以合體,同尊卑,以親之也。
  婚禮的意義,是準備結合兩姓家族之間的和好;對上而言,能得夫妻同心協力,共同事奉宗廟的祭
祀;對下而言,得以生兒育女,使能繼承於後世。既然婚禮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,所以有德的君子都非
常重視這件事。因此在昏禮中幾個重大的節目,譬如備好禮品送到女家,正式表示已經選擇決定女方為
對象的﹁納采﹂,正式向女方索取記載女孩子姓名等資料的﹁問名﹂上資料帶回男家,經過形式上的占
卜之後,備禮向女家報告好消息的﹁納吉﹂,再準備豐厚的禮品,向女方正式下聘,表示完全確定的
﹁納徵﹂,決定好昏禮的日期,再向女方徵求意見的﹁請期﹂,在這些節目中,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家裏
去進行的時候,女方主人都要事先已經在廟中準備好筵席,親自到大門以外來拜迎使者。進了廟門之後
,互相揖讓而升入堂中,在堂中聽使者說明他的來意。每一道節目都一定要這麼做,就是用以表示昏禮
的一開始,此必須持有謹敬慎重,光明正大的態度。
  男方的父親用﹁醮﹂的方式,親自拿一杯酒給他的兒子,命令他去女家家襄親自迎娶新娘,這道節
目的用意,是表示昏禮中任何節目都應該由男方採取主動,女方處於被動。兒子接受了父親的命令去女
方家裏迎親,女方的家長在廟裹已經準備好了筵席,然後親自到大門以外去迎接身為男方家族代表的新
郎。女婿帶著昏禮專用的雁鵝,跟著走了進去,互相揖讓升入堂中。女婿向女方家長行了兩次拜禮,把
帶來的禮物擱下,準備迎接新娘。這樣的節目,其用意在表示新娘是從女家父母的面前,親自接受過來
的。於是女婿帶著新娘降階下堂,走出大門之後,親自駕御迎親的馬車。在新娘上車的時候,祈郎把車
門邊掛的上車用的繩子遞給新娘,小心地照顧她上車。等保母扶著新娘上車站好之後,就駕著馬車出發
。讓車輪在地上轉動了大約三圈之後,己經離開女家了,就把這馬車交給車夫來駕御,自己乘另一輛馬
車在前面引道。到了家門u,新郎先下車在門口等候著迎接新娘。新娘的馬車到達之後,新郎向析娘作
揖行禮,迎接她一起進入家裏。在新房準備正式用餐的時候,兩張對席前面所陳設的菜餚食物是完全一
樣的,吃完之後用酒漱口的時候,是用一隻葫蘆所剖開的兩隻瓢來盛酒的。這些節目的安排,當然都有
其用意在內。夫妻吃用完全一樣的菜餚,是表示夫妻在家庭中的尊卑地位完全平等。用同一隻葫蘆剖開
的兩隻瓢來盛酒漱舀,是表示夫妻二位一體,今後應不分彼此,共同締造幸福的家庭。這種種節目的總
合,都是用以表示新郎對新娘非常愛顧體貼親切接待的意思。
二、喪禮的意義
        問喪
  親始死,雞斯,徒跣,衱上衽,交手哭。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傷腎乾肝焦肺,水漿不入口,三日
不舉火,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。夫悲哀在中,故形變於外也;痛疾在心,故口不甘味,身不安美也
。三日而殮,在床曰尸,在棺曰柩,動尸舉柩,哭蛹無數。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悲哀志懣氣盛,玫袒
而踊之,所以動體安心下氣也。婦人不宜袒,玫發胸擊心爵踊。殷殷田田,如壞牆然,悲哀痛疾之至也
。故曰:﹁辟蛹哭泣,哀以送之。﹂送形而往,迎精而反也。
  親人剛死,孝子脫去頭上戴的冠,祇賸下一塊包頭髮的布和一根簪子,下面打赤腳,又把深衣的下
擺提上來,塞在腰間,兩手交叉在胸前痛哭,那種悽慘的心情,痛苦的惑受,真的是五內如焚,此好像
腎也受到嚴重的損傷,肝也烤乾了,肺也燒焦了似的,一涌水都喝不下去,家裏三天之內根本不用生火
煮東西。鄰居發現了這種情形之後,煮了些稀飯送過來,勸他稍微吃一點。為甚麼會有這種情形呢?這
都是因為內心有極度的悲傷痛苦時,外貌必定有很大的改變,不可能再像平常那樣地講求儀表風度。心
裏承受著重大的傷害時,自然口中對任何飲食滋味都不會感覺甜美,對任何舒適美好的事物也都不能適
應。
  到了第三天舉行入殮,小殮時死者還是躺在床上,稱之為尸,大殮時死者入棺之後,就稱之為柩。
小殮時要給死者洗身換衣,當然要移動屍體;大殮時要遷移到堂中去停殯,也要移動棺柩;在移勃屍體
或遷移棺柩的時候,在孝子的心理上,當然是一種莫大的衝擊,因此一定含大聲地號哭,不斷地跳腳,
根本無法加以勸阻。那是由於悽慘的心情,痛苦的惑受,使那股悲哀和憤恨交雜的怒氣,充盛積壓在心
胸之間,所以必須要扯開衣服,袒露上身跳著腳哭。因為祇有這樣,才可以振動身體,使心情稍微平伏
一些,使鬱悶壓抑在胸臆之間的怨氣得到一些宣泄的作用。不過女子不宜於袒露,所以衹能敞開外衣,
用手槌打胸膛,像麻雀似地兩腳一起跳,用以宣泄內心的痛苦。無論男女,在這時候都會槌胸頓足放聲
大哭的,此像土牆崩壞了似的不可收拾的樣子,這都是由於悲哀痛苦到極點的時候,自然會有這樣的表
現的。所以孝經裏說:﹁槌胸頓足,痛哭流涕,盡其悲哀的心意,送親人離開這世界。﹂把親人的形體
送到墓地去下葬,從此之後再也不能相見了,但是在孝子的心理還是存有希望,希望能迎回親人的精魂
,此後還是可以與我們長相左右的。
三、祭禮的意義
     祭義
  祭不欲數,數則煩,煩則不敬。祭不欲疏,疏則怠,怠則忘。是故君子合儲天道,春禘秋嘗。霜露
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悽愴之心,非其寒之謂也。春,雨露既濡,君子履之,必有怵惕之心,如將見之
。樂以迎來,哀以送往,玫禘有樂而嘗無樂。
  祭祀之禮,次數不能太多;次數太多則容易使人厭煩,厭煩之下自然就不可能再保有虔誠的敬意了
。祭禮的次數也不能太少;次數太少則容易使人懈怠,懈怠之下就很可能會忘記了。因此有德的君子就
配合自然界一年四時的循環原則,制定了春、夏、秋、冬每季 祭的禮制。
  當秋天來到時,霜露已經降臨大地,有德的君子體察到這季節的變化,心厎自然會泛起悽愴的惑受
,這種感受並不是來自外在氣溫的影響,而是由於繁華季節的突然轉為蕭條的景象,觸發引起隱藏在內
心對亡故親人的懷念。當春天來到時,細雨既已沾濕了大地,有德的君子體察到這季節的變化,心厎自
然會有一種悸動的惑受,企盼著已經亡故的親人,也能隨著冬天的復甦,重現在眼前。時節的變換既然
會引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,所以每時一祭的安排,當然是合情合理的。人們往往以歡樂的心情迎接春神
的帶來復甦,以哀傷的心情送走秋神的捲走了繁華,所以在各祭的節目裏有音樂,而秋祭則沒有音樂。
「說明」
  祭祀之禮有內外之別,對山川、日月、風雨等的祭禮是在外面舉行的,所以屬於外祭祀;宗廟以內對祖先的崇拜和禮
敬則是屬於內祭祀。本文是以內祭祀為主。
  宗廟徑常的祭禮稱為﹁時享禮﹂,時享禮就是每時 祭。年之中共有四次,次數不多不少。尤其是四時的季節變化引
發人們對親人的恩念時,配合安排一次祭禮,使思念之情能獲得相當的滿足與安慰,的確是合情合理的。
  四時的轉移,以由夏入秋,由冬入春,其景觀的差異最為強烈。夏天裏滿眼都是繁華茂盛,可是一旦秋風乍起,一
切轉為蕭條零落,就好像秋天的神一下子把活潑的生命全都帶走似的。所以很容易使人們聯想到親人的生命早已被帶
離這世界,隱藏在心底的傷痛自然地再度被引發出來,對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也就油然而生。冬天裏大地是一片枯寂
冷漠,但當春雨細細地遍灑,地面上開始冒出點點的綠意,枝枝上也換上了新裝,這種由無而有的變化,就像是春神
把生命又帶回了人間似的。人們的心厎也會泛起強烈的希望,企盼著親人的生命也能跟萬物的復甦一樣,再度回到人
間。由春入夏,由秋入冬,景物變異的程度雖然沒有春、秋那麼強烈,但是大陸性的氣候,四季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
的。
  因此四季的轉移,無諭給人們帶來的是希望或是惆悵,而觸及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悲哀傷痛則是一樣的,如果能有
一場祭祀典禮的舉行,對思親的情緒而言,畢竟是莫大的安慰與滿足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末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